戏剧常识

文章详情

京剧漫谈系列南麒北马关外唐

时间:2022-09-18 01:15 作者:爱听戏曲网 点击量:加载中

所谓南麒北马关外唐,是对周信芳、马连良和唐韵笙的合称。    

周信芳   

周信芳(1895-1975),名士楚,字信芳,艺名麒麟童,浙江慈城人。博采孙菊仙、谭鑫培、汪桂芬等诸家之长,融会贯通,加以变化,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,世称“麒派”。其主要特色是从剧情和人物出发,表演自然真实,富于时代感,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。周信芳的基本功精湛,他声音宽响,沙而不嘶,晚年转具苍醇之音色,拔高示反觉圆润,低音更见出浑厚特色。他的唱以苍凉遒劲为特色,朴而不直,顿挫有力,往往有极富曲折跌宕之处,尤其注意抒发人物感情,高拨子、汉调等唱腔有独特的韵味。周信芳的念白有较重的浙江方音,苍津、爆满,讲究喷口,富于力度,口风犀利老辣而且音乐性强,善用语气词,有时接近于口语,生活气息浓厚。无论表达风趣、庄重、愤恨、哀伤的情绪,语气都极为自然生动。表演中运用水袖、身段、步法,结合眼神和面部表情,都能吻合剧情及人物的特定处境于思想,显示了他提炼生活、再现生活的深厚功力。一些特殊技法的运用更有浓墨重彩的效果,如靠旗、髯口、甩发、帽翅种种功夫,纯熟自如。周信芳勇于创造,在继承的基础上多了大量的改革创新,除对传统剧目作去芜存菁的整理改动之外,无论唱、念、左、打与剧目、唱词、服装、扮相、等均有适合于自己风格而与众不同的设计。如对现代化剧艺术中新的表演手段的吸收,以夸张的手段用外部形象与动作塑造人物,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    

马连良

马连良(1901- 1966),回名尤素福,原籍陕西扶风,生于北京,字温如。马连良8岁入喜连成(后改富连成社)科班。先从茹莱卿学武小生,后从叶春善、蔡荣桂、萧长华学老生,一年以后即登台演出。14岁开始主演老生。15岁变声后,学习重念剧目《审潘洪》、《十道本》、《胭脂褶》、《盗宗卷》。17岁,学艺十年期满出科,应邀去福州担任主演。18岁北返,声誉鹊起。南赴福建之后,继续深造之心迫切,再次坐科三年以上。每天清晨去西便门外喊嗓、练念白,回家吊嗓,坚持不辍,不动烟酒,严格律己。富连成社科班每天演出日场,他为学习前辈艺术成就,则于晚间看戏。21岁时初演于上海,标以谭派须生。当时变声尚未恢复,嗓音较低,但已赞声四起,灌制唱片数张,风行各地。辞出富连成社搭班演出期间,为追摹谭派艺术,时常登门求教于王瑶卿。马连良对艺术学而不厌,虚怀若谷。出科再入科,对艺事渴求不已。他曾私淑前辈贾洪林;时常观摩名家演戏;挑班前后,不断求教于钱金福、王长林、王瑶卿;30岁时专程赴天津拜名家孙菊仙为师;39岁时向山西梆子老艺人张宝玺、高文翰学到《春秋笔》剧中的《灯棚换子》和《换官杀驿》。足见他为京剧艺术事业精益求精、不骄不满的胸襟。他的演唱,流利、舒畅、雄浑中见俏丽,深沉中显潇洒,奔放而不失精巧,粗豪又不乏细腻,他以独特的风格,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,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马派。念白有时老辣,有时苍劲,有时是幽默风趣的声调,有时是忠告谏劝的语气,用以表达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需要。他善于将念白处理得像唱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,悦耳动听。马派念白和马派唱腔互为表里,彼此依托,统一于马派声腔艺术之中。马连良早年除受叶、蔡、萧诸业师传授外,表演上还潜习做工老生贾洪林,在继承、发展传统的基础上,形成了马派的表演风格。他的表演,手、眼、身、步结合一体,准确严谨,凝重潇洒,将人物蕴涵的复杂感情,节奏鲜明地形之于外,形成独具艺术魅力的马派风采。

唐韵笙

唐韵笙(1902-1971),原名石斌魁,满族,原籍沈阳(有资料说是福建人)。幼年流落街头,被河北梆子演员金刚钻的琴师杨景云收为义子,遂入天津“小四喜”科班学艺,取名唐韵笙。主演文武老生,兼演红生,为红生三大流派之一。戏路宽博。先后随师在山东、河北、上海、东北等地演出。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东北享有盛名。唐韵笙功底深厚、文武不挡、嗓音高亢嘹亮,唱、念、作、打具佳。他戏路宽泛、技艺精绝。《铁龙山》、《艳明楼》、《徐策跑城》、《刀劈三关》、《古城会》、《华容道》等戏皆为拿手。尤其由他出演的关羽戏更是独具特色,其表演栩栩如生、活力四射,被誉为活关公,在海内外具有深远的文化、艺术影响。唐派的艺术特征是:声音激越刚劲,唱念讲究、字真意透。作功、表演以妙、巧、雄、奇、美而着称。武打中身法健美、招招分明,高超难度驾驭自如。除此之外唐韵笙对于服饰、道具、厚底、冉口都有自己根据剧中人物独特的设计和要求。在运用上更是准确、娴熟、自然、漂亮,一代宗师之盛誉在同行中广为流传。唐派的艺术形成对京剧生行流派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,做出了重大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