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剧常识

文章详情

为什么京剧界有十生九杨的说法?

时间:2022-09-18 01:15 作者:爱听戏曲网 点击量:加载中

早期京剧老生出现前后四大须生,并且也有南麒北马关外唐的说法,精彩纷呈,到如今杨派老生传人站了好大一部分,其他流派老生寥寥无几,为什么京剧界有十生九杨的说法?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呢?

杨宝森

为什么?原因就是‘其他老先生们’的唱腔是;难。既要有嗓又有味,唱腔的技巧性‘极高’。正因为‘难’,又得有‘天然的嗓’和‘唱腔技巧的味’,是现在年青老生的‘大敌’。正因为如此,杨派的走红就顺理成章了。杨派是在余派的基础上形成的,对比余杨两个流派的特点更能说明这个问题。

余派的发音,尤其是高音部分,是沿袭了谭派的特点。发音的位置与中音区的位置是基本不变的。立而不散,非常明亮。这就是难度,由于男演员的生理特性,在中年’嗓音’的天然的变化,很难在‘发音位置不变’的情况下,唱到‘立而不散’,很难唱。因此;余派的男性传人能坚持唱到中年以后极少(谭派亦如此)。当今的余派、谭派的‘角’寥寥无几旧部难解释了。

而杨派的高音区,是利用‘声音的向下的后移来完成’,一般的嗓音就能达到,这就大大降低了对嗓音的要求,这也是学杨者众多的原因之一。 女角由于天生的‘特性’,尤其到‘中年’后,余派的‘特点’更加‘醇厚’。像孟小冬、张文娟。

余派的低音区,只是‘发音的位置稍有向下’打开共鸣,

并不是特别‘宽厚’,目的是让高、中、底的音质‘立向贯通’,成为一体。

如果学余派,高音‘变换发音位置’,不是‘纯余派’。 学‘杨’可以舍掉‘天然的嗓音’的要素,就如同现在的‘流行歌曲’一样,不会像唱美声、民族的天然条件要求高。因此;流行歌曲是大众化的,而十生九杨的‘流行老生’就应运而生。

有人用‘杨的韵味’大夸,请问;余、言、马、谭、奚那个缺乏‘韵味’,他们的唱腔的‘技巧性’更难。而‘杨派’的技巧性是’简化的’,这也是‘十生九杨’的原因之一。

余派的唱腔;空灵、优美、明快、激昂。使人听着‘愉悦的美’,达到如此的后者只有‘马连良’而已。这个‘美’是任何艺术的‘生命之源’。 余派的行腔是明快、简洁、跳跃、节奏感【尤其是二皇原版】,用‘老丈不必胆怕惊’这一段做例子,尤其是‘擞音’的运用是一大特点【轻巧而多变】,而唱段的发音的位置基本不变,因此余派的高音【立而不散】。

如果把十八张半反复细听,尤其是二黄原版,你就会发现这一规律。

而杨派的特点是;行腔基本遵循余派,但由于嗓音的特点,是宽厚、平稳,跳跃感不强【跳跃感是需要有嗓的】,尤其是‘擞音’杨派把节奏放平、加重、在有些地方把擞音化简【这比余派的容易掌握】。最为不同的是杨派在高音区用发音位置的后移打开,达到效果。这种方法显然比余派要容易得多。

因此,杨派更适合唱【忧郁、婉转】的慢板。单从行腔的复杂度、跌宕起伏、清秀悦耳与余派相比有不及。

也正是杨派对嗓音的要求不苛刻,也是有减化余派的特点,当今习者甚多。

当然杨派有其独自的特点,尤其是大段现为突出。但是把杨派推为’与余并肩’不切实际了。

就老生的脉络看;谭【发展】、余【开拓】、马【创新】、麒【别具一格】,因此把杨派的成就与余派相列比,走入了误区。